何谓酮体?

(1)定义

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,包括乙酰乙酸、β-羟丁酸、丙酮。

 

(2)酮体生成

其以脂肪酸 β-氧化生成的乙酰辅酶 A(乙酰 CoA)为原料,在肝线粒体由酮体合成酶系催化完成。

一般情况下血酮体中 β-羟丁酸约占酮体总量的 70%,乙酰乙酸占 28%,丙酮占 2%,而这一比例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有所变化。

在 DKA 早期或缺氧严重时,乙酰乙酸转化为 β-羟丁酸,从而使 β-羟丁酸/乙酰乙酸比值从正常的 2 ~ 3 : 1 提高到 16 : 1。

给予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治疗,β-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,β-羟丁酸/乙酰乙酸比值下降,酮体水平整体下降。

 

(3)酮体代谢

肝组织有活性较强的酮体合成酶系,但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。酮体分子小,溶于水,能在血液中运输,能通过血脑屏障、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壁,很容易被运输到肝外组织利用。

肝外许多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酮体利用酶,能将酮体重新裂解成乙酰 CoA,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,是人体在饥饿状态下的重要能量来源。所以肝内生成的酮体需经血液运输至肝外组织氧化利用。

心肌和肾皮质利用酮体能力大于利用葡萄糖能力。脑组织虽然不能氧化分解脂肪酸,却能有效利用酮体。葡萄糖供应充足时,脑组织优先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,但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时,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。

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,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,节省蛋白质的消耗。

 

 

哪些情况酮体升高?

正常人血液中酮体含量极少,约为 0.03 ~ 0.5 mmol/L,酮体生成因素受多种因素调节:

 

(1)餐食状态影响酮体生成

饱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,脂解作用受抑制、脂肪动员减少,酮体生成减少。饥饿时,胰高血糖素等脂解激素分泌增多,脂肪动员加强,脂肪酸 β-氧化及酮体生成增多。

 

(2)糖代谢影响酮体生成

餐后或糖供给充分时,糖分解代谢旺盛、供能充分,肝内脂肪酸氧化分解减少,酮体生成被抑制。

相反,糖尿病糖利用障碍时,脂肪酸氧化分解增强,生成乙酰 CoA 增加;同时因糖来源不足或糖代谢障碍,草酰乙酸减少,乙酰 CoA 进入三羧酸循环受阻,导致乙酰 CoA 大量堆积,酮体生成增多。

 

 

检验酮体有何意义

血酮体水平是糖尿病酮症(DK)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DKA)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,血酮体检测贯穿 DKA 诊断、治疗和预防的整个过程中。

 

(1)酮症诊断

血酮体 ≥ 3 mmol/L 或尿酮体阳性作为是诊断 DKA 的三大重要标准之一;随机血糖反复高于13.9 mmol/L的患者建议进行床旁血酮检测,以筛查 DK 及 DKA 的状态。

 

(2)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

在 DK 及 DKA 治疗中,监测血酮体水平有重要意义。血酮下降决定了 DKA 的缓解,血酮下降速度可作为疗效的评估指标。

1.png

 

 

酮体监测的临床适应证

糖尿病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检测酮体:

① 胰岛素治疗不当的 1 型糖尿病;

② 血糖控制不佳:随机血糖 ≥ 13.0 mmol/L;

③ 重症感染;

④ 严重应激;

⑤ 药物如糖皮质激素、苯乙双胍等;

⑥ 特殊疾病如库欣病、肢端肥大症及胰升糖素瘤等;

⑦ 妊娠期间:尤其在妊娠后半阶段常规检测;

⑧ 饥饿;

⑨ 大量摄入葡萄糖后;

⑩ 特殊体征:多尿、口干、多饮加剧,尤其伴疲劳、食欲不振、视力模糊等不适时;发热、四肢无力等全身不适症状时;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;深大呼吸,伴烂苹果气味等症状时;注意力不集中、精神萎靡或烦躁、神志渐恍惚,甚至谵妄、嗜睡或昏迷等。

 

DKA 诊断

酮体的检测推荐采用血酮,若不能检测血酮,尿酮检测可作为备用。如血酮升高(血酮 ≥ 3 mmol/L)或尿糖和酮体阳性(++ 以上)伴血糖增高(血糖 > 13.9 mmol/L),血 pH(pH < 7.3)和(或)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(HCO3- < 18 mmol/L),无论有无糖尿病病史,都可诊断为 DKA。

2.png

 

 

总结

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酮体是诊断高血糖危象必不可少的指标之一,及时纠正酮症可大大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,减低并发症的发生,减少住院次数,改善预后。

因此临床上应增加对酮体的重视程度,加强酮体的监测,以及时发现酮症的存在。

 

参考文献

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. 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[J].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,2014,30(3):177-183. DOI:10.3760/cma.j.issn.1000-6699.2014.03.001.